反對學習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 Author: kbflF5 Fork from: 請蔡英文放過全世界產生器 Fork (0)

教育局近日發表《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建議將普教中定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體字,以及透過中文科增加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 使用方法: 1. 拉下右邊的手把; 2. 一篇反對學習「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的意見書將完成; 3. 於 2 月15 日(星期一) 前把意見書電郵到 ccdoc@edb.gov.hk。

  • 本人認為沒有充份證據證明普通話教中文能改善學生語文能力。在諮詢文件中第7頁的2.1(7)段中,當局指會「繼續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本人不認同上述的建議。
  • 首先,在2.1(7)段中,當局雖然指會以普教中為長遠目標,但又指「目前有關普通話與中國語文兩科的關係、用普通話教中文等問題的各項研究,尚待政府和大專學院進一步蒐集試行學校的實踐經驗及分析其成效」。由此可見,當局是在沒有充足數據及研究結果的支持下,貿然將普教中作為遠程目標。
  • 本人認為當局在沒有充足證據證明普教中與學生語文能力的關係的情況下,將普教中納入遠程目標,是極為粗疏的做法。因此,本人要求 貴局必須將普教中從遠程目標中剔除,以釋除公眾的疑慮。
  • 本人認為學習簡化字並無必要。諮詢文件第三頁1.2.1的(3)段中, 貴局指「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本人對上述的論述不表認同,並認為貴局不應指示學校花費寶貴時間教導學生學習簡化字。
  • 本人認為當學生能掌握繁體字後,自然能辨識簡體字。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中小學均沒有特意教導學生辨識簡體字,但絕對大部份香港市民亦能辨識簡體字。因此,本人認為無必要要求學生要花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習簡體字。
  • 本人認為現時的學生功課量已非常龐大,若要他們學習簡體字,只會增加學生的功課負擔,更可能會顧此失彼,不能有效學習繁體字及英文。故實在沒有必要要求學生學習簡體字。
  • 本人反對透過中文科重推國民教育。在諮詢文件第十五頁2.3.2段,名為「加強價值觀教育」中, 貴局指出『中國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本學習領域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已涵蓋部分價值觀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 「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這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而 貴局又指出,應透過日常語文課程加強 貴局所指的價值觀。
  • 首先,簡體字其實是比較難學的,因為它完全脫離了漢字的發展軌跡。舉例來說,「車」字,它是一輛由上空往下看的載具的圖形,上下兩橫是輪子,中間的方格是車體,由一豎的軸串起來。我用這個說明來教看不懂中文的老外,沒有人會忘記這個字。然而它的簡體字,就看不出是甚麼碗糕,非得強記不可。
  • 首先,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從未停止簡化文字的書寫手續,漢朝時期從文字功能已完全具備的纂書演化到比較容易書寫的隸書、楷書(所以才叫做“漢” 字),之後除了又發展出行書、草書等快速書寫的字體之外,也陸陸續續發明了很多簡化的字體;然而在正式的文書上,不要說這些簡化的字體從來就上不了檯面,連行書都只能用來給朋友寫信,草書則是書法家的專用字體,只是用來作藝術表現的。
  • 本人認為簡體字不適合讀古書。中國大陸公佈第一批簡體字時,便已規定,古籍仍用繁體字。換句話說,簡體字的製定者,早已瞭解到,簡體字是會引起文字上的意義不清的。因而只會簡體字的人,即使一輩予只生活在中國大陸,用不著看台港的書報,但當他們想要看圖書館裡的古籍時,他們也會發生閱讀上的困難。只要有人把中國的古籍“翻譯”成簡體字的版本,只認識簡體字的人不是一樣可以看中國繁體字的古籍了嗎?尤其今天是電腦的時代,電腦可以在一瞬間將整篇古籍“化繁為簡”。但問題不那麼簡單,如果其那麼容易解決,大陸政府早就規定印刷古籍也要用簡體字了。
  • 本人認為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就諮詢文件中第三頁1.2.2「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中文指涉的範圍甚廣,凡是書面語或口語都是中文,只是中文口語已包含了七種地方的語言,而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此處對母語指涉不清,本會質疑教育局存心為設定空間為全面推行「普教中」而鋪路。
  • 本人認為本有普通話科,無需「普教中」改善普通話。諮詢文件中第七頁2.18「在普通話教學中,繼續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並透過多元的學習活動,提供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俾使在完成初中階段後,仍可在高中的學習和日常生活 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第一、校內本有普通話科目,無需改變中文科的教學語言或提供更多普通話的額外訓練以改善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第二、提供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變相理解粵語的機會就相對減低了。第三、此處亦說明學生應自學普通話,學校不可能花長時間培訓普通話能力,在初中擁有了普通話的基礎能力下,為將來推行過高中「普教中」定下伏線。
  • 本人認為「普教中」根本未見成效,不宜鼓勵校方以校本方式處理。諮詢文件中第七頁2.1.7「繼續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目前有關普通話與中國語 文兩科的關係、用普通話教中文等問題的各項研究,尚待政府和大專學院進一步蒐集試行學校的實踐經驗及分析其成效,現階段未有具體的工作計劃。學校可按本身的條件,包括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整體課程的規劃、師資的準備、校園的語境、家長的支援等, 以校本方式處理。」教育局在未有研究指出「普教中」成效時,為何仍鼓勵學校以校本方式處理「普教中」?
  • 本人認為所謂校本方式是每間學校依據自己學校的學生能力、學校的資源、環境等設定彈性的課程,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可是,根據港語學的統計,本港已有超過七成的小學「普教中」,校本方式推行「普教中」極其量只適合大量內地學生的學校,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七成多以普通話作母語的小學生,為何本港依然有七成小學推行「普教中」呢?背後是否被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所影響呢?
  • 本人認為「普教中」和學簡化字是徒添學習負擔。諮詢文件中第三頁1.2.3「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文件中要求學生具體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而課程指引的作用就是為教師提供教學方向和評估準則,課程指引所落實的綱領均對教學和評估有一定的指標性,學校未來可能需要回應指引上的要求而加設簡化字的訓練(功課或測驗)。
  • 本人認為在學生未能完全掌握繁體字,學簡化字只會令學生的語文能力兩頭不到岸,當學生要跟海外各地交流時,英語亦同時重要,在處理眾多語文學習同時,事實上,沒有學簡化字的必要,反而會徒添學生的學習負擔。
  • 本人想問諮詢文件中大力推行簡化字及普通話教學,有否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困難?非華語學生視中文為第二語言,他們先要學習粵語來應付日常社區生活,後要學習另一種語言來應付中文課,「普教中」在本地學生教學上成效未知,更遑論非華語學生在「普教中」推行下會有良好的語文發展,此舉完成漠視非華語學生的難處。
  • 本人不認為香港學生必須「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更強烈反對簡體字滲入香港的常規教育,因為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令學生混淆,不單使他們容易出現錯別字,更不利中文學習,百害而無一利。
  • 本人認為小學及中學教育應為學生打好中文基礎,要他們兼學另一套相似又相異的文字 (即簡體字),必定令他們混淆。若在這關鍵學習期未能完全掌握正體字,反而刻意擾亂他們的正規中文學習,之後學生又怎能得心應手地學習中國語文和文學?DSE的中文科被稱為死亡之卷,不是因為香港的學生變蠢了,而是中文課程規劃出現問題,一開始取消了範文 (雖然最近終於恢復),把中文當外語教導 (尤其是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一塌糊塗的語文政策已經殘害了一代學生的語文能力,現在若再因為「中港融合」的政治需要,迫令莘莘學子學習令人混淆的簡體字,更會進一步斷送他們學好古文的繁體中文基礎。
  • 就貴局制定《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 中六)》(2016)事,本人已閱課程發展議會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發表之《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小一至中六) 諮詢簡介》,本人係香港人,亦在未來可能成為家長、雇主,應屬相關的「持份者」及(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的一份子,身為學生家長,現通知教育局,貴局推行的普教中、TSA,已經令學生的學習生涯帶來太多不必要的功課及壓力,現有意見如下︰
  • 研究早已證明,轉用普通話教學,學生成績明顯退步;簡化字破壞中文造字結構,更不利學童認字。此等政策割裂文化,背離學理,違反常識,不學無術,於理不合。因此本人反對教育局以任何形式繼續推行普教中,以及簡體字學習。本人不滿貴局強推普教中、TSA。我也絕對不同意學生學習日常生活不必要的簡體字。
  • 本人認為就目標中提到「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應予取消。因為懂得正體中文的人,都能輕易掌握簡化字,在課程中提及此能力屬畫蛇添足。為免學校和官員,誤解課程為推動簡化字的使用,阻礙正體中文的教學,課程應該明確指出,學校要避免使用簡化字,學生應該以正體字為唯一的考核用文字。
  • 本人反對在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任何「普通話」學習元素。為服務有興趣研習北京話的學生,可在高中開設獨立的北京話科。
  • 由於香港人在電腦和網絡使用正體中文更加普遍,學生需要學習有效率的輸入法,建議在課程加入倉頡輸入法的學習。倉頡輸入法為自由版權的輸入法,所有中文操作系統皆有預載,同碼字極少,效率極高,一旦熟習,以字形為根本,比各種以語音為本的輸入法更好。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香港以廣東話教授中文,既能繼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同時又能承傳香港獨特文化。硬性規定授課語言由廣東話轉為普通話,根本毫無需要。在閱讀此份關乎日後語文政策的諮詢文件後,本人發現其內容主體含混不清(多處未有清楚指明中文為廣東話或是普通話)、政策推行及文化承傳上自相矛盾(既要促進學生明辨性思考,提升自學能力同時卻又要在行政上增加實踐普通話的機會,既要保存文化多樣性卻又禁止學生使用代表香港文化的廣東話)、語文政策上混入政治元素(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等)。
  • 本人認為繁體字不論從文化、歷史,還是美學的角度來看,價值都遠超簡體字,學生繁體字都還沒學好,何必花時間學習次劣品?香港官方語言為中英文,從來沒有因為要和鄰近地區進行商貿或文化交流,而推廣官方語言外的文字或語言。不然,日韓在香港有多年的文化和商貿基礎,我們何不在學校推廣日文或韓文?
  • 首先,“六書”是我們中國造字的基本原 則,所有中文繁體字也離不開這“六書”的法則,試問簡體字有没有根據這“六書”的法則造字呢?如果没有的話充其量那只是没有根 據正統原則造字的“俗體字”及“別字”,根本難登大雅之堂!需知道,每個國家的文字都有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簡體字根本達不到這個基本的功能,看到這裏, 你可能會用“時代進步,書寫要快速”等諸如此類 的原因去反駁我,但對不起,寫字快慢與否在乎一個人對這種文字的熟練,與是否用繁體及簡體字無關,而這個“快慢”的原因根本就不可和傳承文化歷史這原因相 提並論,若要比的話,快慢與否定是比較次要的考慮。再說回造字,繁體字是中古代文字演變出來,而再有“六書”原則的基礎論證,繁體字已經是古代文字的簡化 版了。如果你說簡體字是再由繁體字演變出來的,那在演變的過程中有没有經歷過“六書”原則的驗證呢?如果連幾千年以來造字的基本原則也没有及廢掉的話,簡 體字根本是一種非正統的文字,身為中國人,怎可將一些俗字非正統的東西去意圖取代一些正統的東西呢?
  • 首先,繁體字已經是古代文字的“簡體字”,其演變受著“六書”原則所規範,如果對比古代文字,已經簡化得不得了。相反,如果簡體字是由繁體字演變出來的話,其演變根本沒有根據“六書”原則,嚴格來說,可能是自古已有,但卻非正統的文字演變,充其量只是一堆“俗字”,“非正體字”,難登大雅之堂。
  • 首先,文字要有傳承文化歷史及傳統的使命,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原因都重要,這是我們文化一部份,請各位不要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快慢”,及“方便書寫”都不是取 代繁體字的原因,繁體字已經是非常精簡,不能再簡。再簡化就會失去文化歷史傳承的功能,中國的文化就是摧毀在自己人的手裏,那些用簡體字的人手裏,自己做 了扼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幫兇。
  • 我認為有些人笑用繁體字的人不如寫甲骨文,那麼我們都可取笑那些因覺得精簡方便文明進步而用簡體字的人:“不如他們用符號取代文字算了”,所以文明進步,書寫方便都不是用簡體字的藉口。這根本摧毁文字語言其自身存在的功能。
  • 首先,粵語就是香港人的母語。諮詢文件指出香港人的母語是中文。但中文指涉的範圍甚廣,並非只指普通話,凡是書面語或口語都是中文,也包含了不同地方語言,而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諮詢文件對中文的指涉含糊不清,自降粵語作為母語的地位,同時更為未來推行普教中鋪路。
  • 我認為本已設普通話科無需額外普教中。現時各間學校早已有普通話科目,無需改變中文科教學語言來改善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另外,要學生在活動中有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變相要減少機會去理解粵語。此外,要學生在初中自學,擁有普通話的基礎能力,為將來推行高中普教中埋下伏線。
  • 我認為,普教中未見成效不宜先鼓勵是此更新課程。目前有關普教中等問題的各項研究,正有待政府和大專院校去收集試行學校的經驗並作進一步的分析。但教育局在未有普教中成效的研究報告發表前,就鼓勵學校以廿校本方式處理普教中,這做法相當魯莽。
  • 我認為,是次更新徒添非華語學生負擔。非華語學生視中文為第二語言,他們先要學習粵語來應付香港日常的社區生活,之後又要學習普通話來應付中文課。非華語學生在普教中推行下恐難會有良好的語文發展,教育局此舉完全漠視他們的困難之處。
  • 我認為,是次更新扼殺語言文化自由。中國政府的語言教育政策向來官僚僵化,普教中政策只是一個例子。在西藏和新疆,中國以大漢民族主義壓迫少數民族,迫使他們學習漢語,暴虐的壓迫語言文化自由。恐怕教育局藉普教中,協助中國打壓香港本土語言文化自由。
  • 我認為是此更新反影響學生中文表現。採用普教中學校的中學,學生在報考公開試口語及聆聽時卻需轉用母語粵語,影響學生發揮。普教中課堂會花費大量時間教授普通話口語、拼音,實際上是「普佔中」(普通話佔據中文課),不只阻礙口語能力較低的學生學習,更增加了師生的負擔。
  • 我認為,是此更新增加老師授課教學壓力。正如英文教學政策的不倫不類,香港的日常生活語言是廣東話,大部份家長未能配合在家用普通話,政府沒有提供特別配套,中文老師便理所當然成為操流利普通話的工具,又將會是毫無人性而急功近利的政策。
  • 首先,語言不能用錢量化。語言於政府而言,是能夠量化的利益。昔日大潮流是英語,今日到中國所謂堀起自然是普通話。粵語之所以要被邊緣化,是因為無法迎合這碩大經濟體以獲得金錢利益。政府推行普教中,顯然把工具理性價值完全置於文化價值之上。可是錢再多,也不能彌補普教中對本土文化歷史的傷害。
  • 加上,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在現時加上,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在現時的中小學階段,為主要使用的文字,若然學習上需同時認讀簡體字,會容易導致繁簡體字混淆,書寫時或會出現「時繁時簡」的寫法,甚至增加錯別字的機會。
  • 再者,繁體字常以部首為認字的重要一步,根據「六書」而造字,然而不少簡體字欠缺邏輯系統,例如「難、對、鷄、戲、歡」,簡體字皆用符號代替方式寫成「难、对、鸡、戏、欢」;反之有同樣偏旁的繁體字,如「擬、礙、癡、凝」,卻以四種不同方式被簡化成「拟、碍、痴、凝」,此等雜亂無章的簡化系統,破壞一貫正規的造字方式,同學們難以理解,從而削減學生學習中文的意欲及運用繁體字的書寫能力。
  • 加上,現時對於「掌握繁體字」沒有正式廣泛認同的定義,教育局如果硬要劃分已「掌握繁體字」的學生來認讀簡體字,加入考試用作篩選在所難免, 但現時教育局的政策「易加難刪」,對市民聲音無動於衷,態度企硬,民間普遍反對的TSA、普教中就是好例子,這絕對令人憂慮一旦將認讀簡體字編入正規課程之內,便會加重老師在教學的壓力,學生亦會因此而增加操練。
  • 再者,在校刻意推行簡體字,根本教學上無實際需要,甚至很多經典文學都是以繁體字寫成,反而變相要求本港中小學生學習和認讀簡體字,明顯政治目的是要「中港融合」及接受赤化思想教育,減低繁體字的社會地位及認受性,嚴重破壞一國兩制。
  • 加上,香港學生於日常生活當中,必定有機會及途徑接觸簡體字書籍或網站,因此毋須刻意將認讀簡體字納入課程之內,故此教授簡體字只會令學生混淆,最終做成反效果,降低學生中文語言能力。
  • 而且,懂正體字的人,只要稍微訓練一下,就可以看懂現行通用的簡體字。對這些人來說,簡體字筆劃較少,書寫時較省時間。這是當年推廣簡體字者所用的理由。然而,到底能省多少時間?當年的推廣者從來不談這個問題。因此,這理由顯得有點牽強。
  • 加上,只懂簡體字的人,則必須下一番苦功才能看得懂正體字,而一般人是不會下那個苦功的。中國政府一定也懂這個道理。那麼,只懂簡體字的人只能看到他提供的資訊,而不知不覺乖乖的當他的奴隸。因此,毛澤東就積極的推行簡體字,為他長期統治中國的野心奠下基礎;因為他知道,二、三十年之後,大部份的中國人只會知道政府容許他們知道的資訊。有了簡體字,再管好資訊的源頭,政府就可以任意隱瞞、欺騙、誤導所有的人民了。也就是統治者可以任意對被統治者「洗腦」啦!
  • 中國政府運用嚴密的資訊管制的手段,成功的給自己的人民洗腦,也相當成功的洗了香港人的腦,甚至西方人的腦。簡體字功不可沒!資訊管制功不可沒!可是,現在大家都是用電腦打字,除了學校的作業和考試之外,(還有遞紙條)還有誰在「寫」字啊!多幾個筆劃又怎樣?電腦才不在乎!竟然還有人在夢噎﹕「跟世界接軌…」。
  • 加上,學習簡體字其實是要大家跟中國接軌,可是在中國嚴密的資訊管制之下,跟中國接軌其實正好就是跟世界脫軌!看看最近發生的Google事件吧!跟中國接軌,也會跟中華文化脫軌,這,未嘗不是好事,因為中華文化根本就是個劣質、落後的醬缸文化,不要也罷!只是,現在的新中國文化卻是個原始的叢林文化,比醬缸文化還要更劣質、落後。要跟中國接軌?恐怕是見到鬼了哦!
  • 加上,本人反對普通話將成未來的主要教學語言。諮詢文件中第八頁2.2.5.3.1「學校在規劃課程時,若能加強兩科的連繫,可使兩科互相配合,避免學習內容和學習材料的不必要重複。」此處未有說明應以粵文教學的閱讀材料為先或是以普通話的閱讀材料為後,教育局其後可自圓其說以普通話的閱讀材料取代粵文教學的閱讀材料,最後逐漸全面演變成「普教中」。諮詢文件中第八頁2.2「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加強普通話科與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合作,增加學生應用普通話的機會。」諮詢文件中以加強普通話科與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合作,有意推行普通話教其他科,將來可能演變為「普教數」、「普教科」等,此舉等同全面殲滅粵語教學,亦即是完全否定母語教學的益處,徹底拔起粵語文化在港的地位。
  • 加上,本人恐中文科成為「國教2.0」。諮詢文件中第十五頁2.3.2『中國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本學習領域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已涵蓋部分價值觀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 「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這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2011年的國民教育科已鬧得滿城風雨,當中的「國民身份認同」最具爭議性,奈何中文科的課程指引當中竟然出現了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的價值觀,教育局有否考慮刪去此項價值觀,改為培養「公民身份/人文精神/彌珍文化」等品德情意,避免中文科成為「國教2.0」。
  • 而且,簡體字不合邏輯,有損漢字表意。簡化字的內源主要有三個,一是古籍已有的簡化字,二是借日文漢字,三是中國共產黨自行創造,簡化字運動開始時由「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領導人吳玉章不是文字專家,只是中共元老,外行人領導一個急就章的改造文字運動,結果就是損害了漢字形音意俱全的特性。
  • 加上,簡體字容易令學生混亂,因為本身不合邏輯,而且「一簡對多繁」,亦有害學生的中文學習。比如「門」、「開」、「關」的簡體是「门」、「开」、「关」;「構」、「講」、「溝」的簡體是「构」、「讲」、「沟」;「鄧」、「燈」、「橙」的簡體則是「邓」、「灯」、「橙」;但講和進的簡體卻很相似,是「讲」和「进」。再者簡體字很多是「一簡對多繁」,比如「发」對於「發」和「髮」;「钟」對應「鐘」和「鍾」,在閱讀上容易造成混亂與歧義,例如「余」對應「余」和「餘」,但「余」本是第一人稱,但「餘」指剩餘,可是簡體字「余錢」一詞,到底是指我的錢財,還是剩餘的錢財?可見簡體字削弱了漢字區別詞義的功能,甚至對於漢字的日常運用來帶問題和困難,亦令學生更難掌握言簡意賅的古文。另外,已有很多研究指出結構對稱的漢字較容易記憶,簡體字偏偏化對稱為不對稱,如輔為辅、閉為闭、計為计,不利記憶。
  • 加上,由簡入繁難,由繁入簡易。如果正體字的根基穩固,要學懂簡體字又有何難?上一代人即使學校從來沒有教過簡體字,只要花一個暑假看看簡體字的小說,又或希望公開試可以寫字更快,也能在極短時間學會簡體字。相反,如果沒有學好正體字,或是混淆了正體與簡體,卻是難以糾正。
  • 加上,身在香港,身為香港官員重難月日請以香港學生需要為依歸。普教中、學簡體字的課程,不要硬銷給香港學生。香港人的稅收運用在教育資源上,應是幫助本地學生,而非矮化本地學生。
  • 加上,本人認為應全面停止以校本方式推動「用普通話教中文」,應禁止使用普通話教中文。小學不應學習普通話,中學可因應家長和學生要求,設立獨立的北京話科。能掌握聲韻調皆複雜的廣東話,學習北京話沒有難度。而且,作為交流語言,帶有口音並不阻礙溝通,全國各地,以至國家領導人如毛潤之、鄧小平等,皆操鄉音,亦無阻其與人溝通。
  • 而且,本人認為教統局應取消「認同國民身份」的宗旨,因為在主流學校就讀的學生,不少持有外國國籍(英美澳加為主,亦有東南亞國籍之華人),除非所認同的「國民身份」係「香港國」,不然,所謂「國民身份」所指何國?如指明是中國,有可能製造種族歧視之流弊。更甚者,推動任何一種身份認同,不應是中文科的目標。
  • 因此,教統局應維持2002年「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性情」的目標,因為這是文學方面的修養,對應中文科。而所謂「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 動,並懂得欣賞運動和藝術」是教育的綜合要求,與中文科無直接關係,不應定為中文科的宗旨。
  • 而且,就諮詢文件第三頁中提出課程發展、更新所依據的理念包括「關注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本人認為此舉只會增加師生教學負擔,實在毫無必要。
  • 在尊重一國兩制的前提下,繁體字作為香港書寫中文之正體,實在毋庸置疑。學生之中文學習,必須以讀寫繁體中文為正規。當年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只為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足證簡體字易於掌握。學生掌握讀寫繁體字後,學習簡體字與否應出於個人興趣意願,而非受課程規範,以免加重師生壓力。
  • 加上,諮詢文件中理念部份並提出「要讓學生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吸收優秀的養份;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承傳民族文化」(第三頁)。本人對培養學生中文讀、寫、聽、講能力,以此為工具深入認識華語文化並無異議,但絕不認同應以「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為中文課程之理念。
  • 而且,語文學習之目的,應為建立學生之溝通能力及培養其對文化之欣賞,絕對不能淪為為政權歌功頌德、塗脂抹粉之洗腦工具。教育局以「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為課程理念,根本無助提升學生之中文能力,同時亦是置非華語學生之狀況於不顧。
  • 加上,諮詢文件中第七頁明確表示「用普通話教中文」之成效尚待研究分析。本人認為,考慮到廣東話在香港之廣泛使用,亦為大部份學生之母語,教育局在掌握充份證據證明在香港「以普通話教中文」之成效前,應停止將責任推向校方,停止以「以校本方式推動普教中」為中文科課程未來發展方向及長程目標。
  • 而且,「由簡入繁難,由繁入簡易」,習得正(繁)體字的人其實已經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所以,如果因為要擴大學生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等去學習殘(簡)體字實屬多此一舉。再者,學懂殘(簡)體字對認識中文及中國文化反而百害而無一利。只因殘(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一簡對多繁」亦易令學生混淆,在閱讀上造成混亂與歧義,使他們在學習及認知上容易產生錯別字。的中小學階段,為主要使用的文字,若然學習上需同時認讀簡體字,會容易導致繁簡體字混淆,書寫時或會出現「時繁時簡」的寫法,甚至增加錯別字的機會。
  • 再者,繁體字常以部首為認字的重要一步,根據「六書」而造字,然而不少簡體字欠缺邏輯系統,例如「難、對、鷄、戲、歡」,簡體字皆用符號代替方式寫成「难、对、鸡、戏、欢」;反之有同樣偏旁的繁體字,如「擬、礙、癡、凝」,卻以四種不同方式被簡化成「拟、碍、痴、凝」,此等雜亂無章的簡化系統,破壞一貫正規的造字方式,同學們難以理解,從而削減學生學習中文的意欲及運用繁體字的書寫能力。
  • 加上,現時對於「掌握繁體字」沒有正式廣泛認同的定義,教育局如果硬要劃分已「掌握繁體字」的學生來認讀簡體字,加入考試用作篩選在所難免, 但現時教育局的政策「易加難刪」,對市民聲音無動於衷,態度企硬,民間普遍反對的TSA、普教中就是好例子,這絕對令人憂慮一旦將認讀簡體字編入正規課程之內,便會加重老師在教學的壓力,學生亦會因此而增加操練。
  • 再者,在校刻意推行簡體字,根本教學上無實際需要,甚至很多經典文學都是以繁體字寫成,反而變相要求本港中小學生學習和認讀簡體字,明顯政治目的是要「中港融合」及接受赤化思想教育,減低繁體字的社會地位及認受性,嚴重破壞一國兩制。
  • 加上,香港學生於日常生活當中,必定有機會及途徑接觸簡體字書籍或網站,因此毋須刻意將認讀簡體字納入課程之內,故此教授簡體字只會令學生混淆,最終做成反效果,降低學生中文語言能力。
  • 而且,目前教學資源缺乏,正規課程壓力巨大,在校園推廣簡體字,不論是對教師或學生都是百上加斤,沒有半點好處。簡體字由繁體字簡化而來,懂繁體字多數能夠看得懂簡體字。反而懂簡體字未必能夠看得懂繁體字,何以內地不推廣認識繁體字的活動呢?
  • 另外,我們都必須承認,社會需要進步文明,簡潔快速是進步過程所必須,所以我們現在棄用了古文,在五四運動之後改用了白話文,但白話文本身都有其法則及文法 (grammar) 去規範它,使白話文用得其所。同樣地,繁體字有其法則(即六書)演變過來,將古代文字簡單化過來,所以社會文明進步需要步伐,需要法則,繁體字正正做到這 一點。正如社會需要自古已有的法律原則規範,請各位用簡體字的中國人“幫兇”好自為之。
  • 另外,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人没有這方面的包袱,故他們可以繼續用簡體字,但中國人(大陸,台灣及香港人)絶不可以,他們要為自己民族有承擔感。有人提到簡體字源於草書,請記住草書只是寫文字,書法的一種風格 (style),現在我們說的是造字的原則,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 另外,大陸官方以“掃盲,提高人民識字率“為由以推行簡體字,其實中國大陸官方這個說法是充滿謬誤和不合邏輯的: 想像一個情況,小孩今年兩歲,任何字也未懂寫,處於正要學寫的階段,智商和理解力可能比一些已成年的文盲還要低,但你給他們學寫繁體字,他們就會寫,這說明一個簡單道理足以駁斥大陸政府: 文盲跟小孩在學寫字的過程一樣(甚或比小孩理想),他們都是白紙一張,你給他們甚麼他們就學會甚麼,實在不明白大陸政府當年為何拿“文盲要學字“這個牽强理由去推行簡體字?難道有其他推行理由不能宣之於口?大家心照不宣吧!
  • 再者,現在大陸人還有個謬誤: 錯誤以為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以為這合乎邏輯不過,但他們不知道繁體字其實叫“正體字“,而簡體字只是一堆俗字,跟正體字一樣,都是自古已有,繁體字及簡體字相互之間沒有任何“演變“的關係及邏輯,故此,我們以後應叫繁體字為“正體字“,以正大陸同胞的視聽。
  • 而且,在主要學習繁體字的中小學階段,同時兼認讀簡體字,會導致繁簡體混淆,增加錯別字機會。歷屆香港會考和文憑試考試報告均指出,考生經常有錯寫簡體字情況,包括將「傳」字寫成日本漢字「伝」,增加學生混淆各國簡化漢字的可能。
  • 加上,簡體字經常出現一字多義的情況,削弱漢字區別詞義的功能,令學童在辨別文字時容易混淆,例如「須」字同時可解作「鬚」。簡體字經常出現同一形體不同簡化符號的情況,令學童在學習字體上帶來困難,例如「燈」字的「登」寫成「丁」,而「鄧」字的「登」卻寫成「又」。
  • 而且,簡體字有時出現胡亂合併部首的問題,例如「貓」及「豬」的簡化字都寫成狗抓邊,字不達意,特別影響學生查閱字典的能力。繁體字大多屬象形文字,字面含義豐富,例如「愛」字有心,「聲」字有耳,令學生更易理解漢字的文化意義。
  • 而且,中國的古書典籍都由繁體字編著,過於簡化的漢字會限制學生對傳統文化和經典古籍的運用和理解。對繁體字有認識者,大多能從簡體字的形體結構得知該字所指,無須刻意將此加入課程。
  • 加些,繁體字傳承起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但全球仍然使用的華人只餘約為4000萬人,佔寫漢字人口的0.92%,香港及台灣是仍然保留繁體字的地區,應讓香港學生繼續保留繁體字傳統。另外,中國大陸近年也在討論是否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可能,在未有正式結果前大幅度宣揚簡體字的使用,恐怕是一種退步。
  • 教育局擬推出將簡體字納入小一至中六課程,要求學生學習簡體字,顯然是推動赤化的政治舉動,多於「回應社會要求」的表面原因。因此,本人強烈反對將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並嚴正要求教育局收回方案。
  • 本人反對將「國民身份認同」納入價值觀的行列,並反對將「國民身份認同」融入中國語文教材中。本人認為 貴局此舉是透過中文科重推國民教育,明顯違背民意。 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 從上文可見教育局多處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作中文科未來的發展方向,「看不起自己母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典復),因此,本人反對諮詢文件中的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方向。
  • 迫令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簡體字,將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更會拖垮一代人的中文水平,懇請局方三思。香港不需要一個逃避責任的偽旅遊家去當教育局局長。不要假諮詢。如有垂詢,請不吝來郵交流意見。此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中國語文教育)
  • 本人現提出以下意見:1.回應廣大市民的訴求,訂立以適應本地生活為基礎的語文學習目標;2. 永久放棄具政治意圖,為增強對「國家」民族感情而設的普通話教中文政策;3. 擱置要求學生學習殘(簡)體字的計劃,以承傳香港文化。
  • 提倡簡體字的人,請你反省來,不要再用“書寫方便”這 些似是而非的原因去支持簡體字,查實你做了扼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幫兇也不自知!繁體字已經是古代文字的現代簡化版,而簡化的原則是有根有據的,以上支持簡 體字的人的原因其實都没有造字的原則作為基本論證,如果簡體字不依“六書”原則造字,那根本只是別字一枚。不懂繁體字,枉為中國人,不要做扼殺五千年民族 文化歷史的幫兇!因此,本人反對將學習簡體字納入中小學課程內。
  • 最後,本人反對將「國民身份認同」納入價值觀的行列,並反對將「國民身份認同」融入中國語文教材中,透過中文科令國民教育「借屍還魂」,明顯違背2012年政府取消全面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說法。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 最後,中國語文學習由港英時期的「認識中國文化」,到回歸後(2007年文件)《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已提出「學習祖國語文……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認同國民身分,承傳民族文化」已充滿愛國主義色彩。透過學習中國語文認識中華文化本是無可厚非,但和認同國民身分等內容則是帶有強烈政治意味,不認加入中國語文課程中。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 最後,文件提出中文科基本理念是增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國民素質,再加上學習簡體字和用普通話授課這些理念連起來看,今次課程改革有向國內文化傾斜,明顯有獻媚意圖。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 最後,語文學習之目的,應為建立學生之溝通能力及培養其對文化之欣賞,絕對不能淪為為政權歌功頌德、塗脂抹粉之洗腦工具。教育局以「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為課程理念,根本無助提升學生之中文能力,同時亦是置非華語學生之狀況於不顧。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 最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2月初出席商台節目接受訪問時,解釋回歸已經19年,是時間加強「價值教育」,他稱:「我們(教育局)希望特別在個人品德方面要加強,這個叫『價值教育』,譬如對一國兩制、對守法精神,對法治精神的維繫以及推廣。」令人懷疑教育局會將所謂「價值教育」植入中文科中,令同學錯誤地理解中萍文化等同愛國思想。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反對《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中將普教中訂為遠程目標、建議學生學習簡化字,以及試圖透過中文科增加國民身份認同的建議,並盼 貴局能收回上述建議。專此函達,佇候示覆。

Result